新闻详情

“春捂”捂得好,不往医院跑

阅读:2916 / 来源:网络
2016-3-31  13:37

春捂,捂健康

“春捂”就是说在春季,气温刚转暖时,不要过早脱掉棉衣,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,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。

“春日春风有时好,春日春风有时恶。不得春风花不开,花开又被风吹落。”王安石的这首《春风》诗把早春的天气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。

春天气候的特点是冷热多变,气流不稳,“花开又被风吹落”,也就有了“春天冻人不冻水”的谚语。

由冬季转入初春,乍暖还寒,气温变化又大,俗话说“春天孩儿脸,一天变三变”,所以“春捂”这种传统习惯非常有道理。

民间还流传着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还有梨花雪”、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棉衣送”的俗语。

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,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,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。冬天为抵御寒冷,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。

冬去春来,毛孔逐渐从“冬眠”中苏醒过来,皮肤开始活跃了,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。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,尽管不是很冷,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,使人有“春寒冻人透心凉”的感觉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。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,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,也很容易着凉感冒。

捂着的衣衫,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。但减得太快,就可能出现“一向单衫耐得冻,乍脱棉衣冻成病”。

春天脱得过快对身体可能造成的伤害,不仅仅是感冒那么简单,它有可能对人的整个身体机能,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,由此会埋下一些恶性或慢性疾病的祸根。

春捂,发阳气

《黄帝内经》里,歧伯告诉黄帝:一个人要长寿,就必须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,来调整自身的阴阳,使之与四季阴阳寒暑的变化相协调,保全神气,调养身体。这种让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衣食住行,完全符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叫做“天人合一”。

一般人眼里的春天,不外乎气温逐步升高,动物从冬眠中醒来,植物抽出了绿枝,雨水渐渐增多。但这些都是表象,春天蕴含的自然之道,有更深层次的秘密含义。

我们古人把春天的自然之道定义为“生发”,因此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万物都处于生发之中,那么什么是“生发”呢?一颗种子挣破外壳,然后破土而出,努力地向上生长。这种旺盛的、不断生长发育的力量就叫做“生发”。

虽然万物的这种生发力量很强旺,但是它自身抵御外界侵扰的力量还很不足,这时来自外界的各种侵扰,特别是温度的变化,都会让“生发”受到伤害。

所以在春天里,菜农们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刚发了芽的小苖,给覆上塑料膜,或者用麦秸杆盖住,以防气温骤然下降被冻死。

人其实与植物一样,到了春天,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慢慢生发,以“天人合一”的观点来看,一年之中培养阳气的最佳时机就是春季,到了春季,成年男女的心里都有点“蠢蠢欲动”,这就是体内的阳气升起的表现。

人为什么要培养阳气呢?人只有阳气足了,行走坐卧以及做事情才能“精气神”十足,而且身体各个脏腑的功能也会很好,最重要的一点是,阳气足的人,对外界的一切外邪就能进行有力地抵制,就能不生病或者少生病。

脱得快,病得快

“春捂”的第一个原因,是因为春天气候多变,人的阳气虽然开始生发,但阳气很弱,冬天里,人的皮肤毛孔相对处于封闭的状态下,这时的风寒和邪气就不容易进去;到了春天,阳气升起,人体皮肤毛孔逐渐打开,人如果穿得过少的话,外面的风邪和寒邪就会乘虚而入,相当于刚发芽的幼苗被冻伤。

“春捂”的第二个原因,是因为人体阳气的生发过程,必须要配合足够的温度。春天虽然气温开始回暖,但变化幅度也很大,忽高忽低,外面的气温太低了,就会抑制人体升阳的进程,这时候穿衣捂一下,让身体暖和,微微出汗,就会让毛孔打开,也就能起到附助升阳的作用。

那么,如果人到了春天阳气没有升起来,或者升阳的进程被抑制的话,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?

人体在春天里阳气没有升起来,就相当于种子死了没发芽,一年没收成,或者种子发芽了,生长畸形,开不了花,自然也就结不了果。

相对于人,就会出现筋骨疼痛、身体佝偻、眼睛干涩、身体困乏、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。因为春木没有生发起来,那么到了夏天,木生火的力量不足,所以就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。

如果人体升阳的进程被抑制,阳气没有转化为清气生出去,它就会憋死在体内,进而转化为火气和浊酸,如果这种火气和浊酸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会进一步导致人得上各种慢性或恶性的疾病,比如肝炎、肾病、出血、自汗、麻疹、腮腺炎等疾病。

此外,人体在升阳的过程中,遇到了风邪寒邪,就容易会得关节炎、佝偻、精神抑郁(肝气郁结)方面的疾病。

春天脱得过快,还有一种危害,人在春天时,不但阳气薄弱,而且肺气也弱,肺主呼吸,也是十分娇嫩的脏腑,春天气温回升,细菌活跃,肺部很容易受到感染,因此肺结核疾病多发。外界气候的多变,也容易让肺经受损,导致大肠、脊椎、呼吸系统、皮肤等方面的疾病出现。

因此说,春天不要脱得过快,要多捂一下,这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感冒,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全息和整体的,很多恶性或慢性疾病,都与西医认为毫无关联的原因有密切的关系,春天因不注意保暖,导致的升阳受阻,正是人体很多重大疾病的祸根,因此不可不慎啊!

春捂,怎么捂

“春捂”应该“下厚上薄”,照顾“两头”(头和脚)。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,寒多自下而生,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的主张。

《老老恒言》也有“春冻未泮,下体宁过于暖,上体无妨略减”之说,既养阳又收阴,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,可谓“天人相应”。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,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。

“春捂”以日常活动(走路)不出汗为宜,也不要过度,否则会引起上火。一般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。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℃,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,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。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、血压升高。

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℃以下就需要捂,当气温持续保持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人体已能适应就可以不捂了,而日夜温差大于8°则需要捂;当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,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,因为呼吸系统疾病(如感冒)、消化不良等发病高峰与降温幅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。

首页

商家

发布信息

头条

我的